三线制变送器与二线制变送器的主要区别在于电源和信号的传输方式。三线制变送器使用三根线,包括电源正、负和信号输出,而二线制变送器通过两根线同时传输电源和信号,通常采用4-20mA电流信号。
转换方法方面,可以通过调整接线方式来实现。对于低功耗设备,如某些流量计,可以将电源正端断开,信号端与电源负端连接,并调整DCS卡件设置。这种转换需要确保变送器支持二线制工作模式,并且DCS系统能够识别4-20mA信号。
在模块与电路设计方面,市场上有专用的三线转二线模块,如和利时、迅鹏等品牌的产品。这些模块通过内部电路优化,实现电源与信号的共享。若需自行设计电路,需确保变送器自身消耗的电流小于4mA,以避免影响信号输出。
兼容性方面,转换后的变送器需与控制系统兼容。例如,某些DCS系统需调整卡件配置,从脉冲输入模式切换为模拟输入模式。
综上所述,三线制变送器转换为二线制变送器可通过调整接线、使用专用模块或设计优化电路实现。关键在于确保电源与信号的稳定传输,并验证与控制系统兼容性。
将三线制变送器转换为二线制变送器,需从接线调整、模块转换、电路设计三方面综合实现,以下是具体方案:
一、核心原理分析
- 三线制与二线制区别 
- 三线制:电源正(+)、电源负(-)、信号输出(三线独立)。 
- 二线制:电源与信号共用两根线,通过4-20mA电流信号传输(变送器自身功耗需<4mA)。 
- 转换关键点 
- 电源共享:将三线制的电源负(-)与信号输出合并。 
- 信号兼容性:确保控制系统支持4-20mA输入(如DCS需调整卡件配置)。 
二、三种转换方案
方案1:直接接线调整(适用于低功耗设备)
- 操作步骤 
- 断开三线制变送器的电源正(+)接线。 
- 将信号输出线与电源负(-)线短接,并接入控制系统。 
- 在DCS/PLC侧调整卡件设置,从脉冲输入(PI)切换为模拟输入(AI)。 
- 示例 
- 原三线制接线:①24V+ ②24V- ③信号+ ④信号- 
- 改二线制后:①悬空 ②接变送器+ ③接变送器- ④短接②与③。 
- 限制 
- 仅适用于低功耗变送器(如部分电磁流量计)。 
- 需确认设备支持二线制工作模式。 
方案2:使用专用转换模块
- 市场现有模块 
- 品牌:和利时、迅鹏、SAR/晟安瑞等。 
- 功能:通过内部电路优化,将三线制信号转换为二线制4-20mA输出。 
- 选型建议 
- 选择支持宽电压输入(如24VDC)且具备信号隔离的模块。 
- 示例:某模块参数为“输入:三线制脉冲/4-20mA,输出:二线制4-20mA”。 
方案3:自定义电路设计
- 设计要点 
- 电流限制:确保变送器自身功耗<4mA(避免影响信号下限)。 
- 电路拓扑:采用高精度运算放大器(如OPA330)和DAC(如DAC8411)构建信号转换电路。 
- 参考电路 
- 放大器选型:低输入失调电压(如OPA317,失调电压<30μV)。 
- 电源设计:集成DC-DC转换器,为变送器提供稳定供电。 
三、兼容性验证
- 控制系统适配 
- DCS/PLC:确认模拟输入卡件支持4-20mA信号(如西门子SM331 AI模块)。 
- 接线调整:若原系统为脉冲输入,需修改组态文件(如从PI卡件切换为AI卡件)。 
- 信号测试 
- 使用万用表测量回路电流,确保4mA(空载)与20mA(满载)精度。 
- 验证变送器输出在电源波动(如24V±10%)时的稳定性。 
四、总结与选型建议
| 方案 | 适用场景 | 成本 | 复杂度 | 
|---|---|---|---|
| 直接接线调整 | 低功耗设备临时改造 | 低 | 低 | 
| 专用模块 | 工业现场长期稳定运行 | 中 | 中 | 
| 自定义电路 | 特殊需求或批量改造 | 高 | 高 | 
推荐选择:优先使用专用转换模块(如和利时三线转二线模块),兼顾成本与可靠性。若需长期运行,建议直接采购二线制变送器(如横河电机涡街流量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