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PLAN中,将布局空间中的端子排与3D模型关联是实现电气-机械协同设计的关键步骤,可确保设备安装方向、接线点位置与原理图一致。以下是分步骤的详细操作指南及核心注意事项:
一、关联操作的核心流程
1. 创建或导入端子排3D模型
模型要求:
模型需包含接线端子孔位、安装固定孔、标识牌等关键特征,建议使用STEP或IGES格式保留几何细节。
示例:Phoenix Contact的PT系列端子排3D模型需明确显示接线孔间距(如5.08mm)、固定孔尺寸(如M4螺纹孔)。
模型导入路径:
顶部菜单 → “项目” → “管理” → “部件库” → 选择目标端子排部件,在属性窗口中附加3D模型文件。
或直接在“安装布局” → “3D安装布局”中通过“插入” → “部件”导入模型。
2. 放置端子排3D模型至布局空间
操作步骤:
打开目标布局空间(如控制柜3D视图)。
从部件库拖拽端子排至布局空间,或通过“插入” → “部件”选择已关联3D模型的端子排。
初步定位:使用“移动”工具将端子排放置到安装导轨或安装板附近。
3. 精确对齐与安装面绑定
关键操作:
右键端子排 → “属性” → “位置” → 展开“安装面”选项。
选择目标安装板表面,设置“安装方向”(如垂直安装需选择Y轴负方向)。
选择端子排模型,点击“3D布局” → “对齐” → “对齐到对象”,选择导轨边缘线作为参考。
输入偏移距离(如距导轨边缘10mm),确保端子排不干涉导轨上的其他部件。
对齐到安装导轨:
绑定到安装板:
4. 关联端子排符号与3D模型
自动关联逻辑:
若端子排部件在部件库中已正确配置“功能定义”(如
+PE
、+X1
等),插入3D模型后,EPLAN会自动关联原理图中的端子符号。验证方法:在3D视图中选中端子排,观察属性窗口中的“关联符号”是否显示原理图中的端子排名称。
手动关联(若未自动关联):
在原理图中右键目标端子排 → “转到” → “3D安装布局”,高亮显示3D模型。
在3D视图中右键模型 → “关联” → “选择原理图符号”,手动指定对应的端子排符号。
5. 接线点与3D孔位匹配
自动匹配规则:
原理图中端子
+X1-1
对应3D模型中第1个接线孔(需确保模型孔位编号与功能定义一致)。EPLAN根据端子排的“功能定义”和“3D模型孔位编号”自动匹配接线点。例如:
检查方法:在3D视图中启用“接线点显示”(视图 → 显示 → 接线点),观察孔位是否与原理图符号对齐。
手动调整(若孔位错位):
选中端子排3D模型,在属性窗口中找到“接线点”选项卡。
编辑“孔位编号”或“坐标偏移”,使3D孔位与原理图接线点一一对应。
二、关联后的验证与优化
1. 碰撞检测与干涉检查
操作步骤:
点击“3D布局” → “碰撞检测”,运行全局碰撞分析。
若端子排与线槽、电缆或其他部件干涉,EPLAN会高亮冲突区域,需调整端子排位置或安装方向。
2. 2D/3D视图一致性检查
检查内容:
端子排在原理图中的“安装位置”属性是否与3D布局中的坐标一致。
接线点编号在2D原理图和3D模型中是否完全对应。
3. 优化建议
使用安装板宏:
将常用端子排组合保存为安装板宏(如
端子排+导轨+线槽
),通过宏快速布置并自动关联3D模型。批量修改接线点:
若需调整多个端子排的接线点偏移,可使用“项目” → “属性(全局)”批量修改功能定义或孔位编号。
三、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现象 | 可能原因 | 解决方案 |
---|---|---|
3D模型与原理图符号未关联 | 部件库中未配置3D模型或功能定义缺失 | 在部件库中补充3D模型,并确保功能定义(如+X1 )与原理图符号一致。 |
接线点在3D模型中显示错位 | 模型孔位编号与功能定义不匹配 | 手动编辑3D模型的孔位编号,或调整原理图中端子排的接线点编号。 |
端子排无法对齐到安装导轨 | 未启用“对齐到对象”工具或坐标系错误 | 使用对齐工具时选择正确的参考对象(如导轨边缘线),并检查坐标系是否为全局坐标系。 |
碰撞检测报错但视觉上无干涉 | 模型几何体存在隐藏凸起或干涉阈值过小 | 调整碰撞检测的“最小间隙”参数,或简化3D模型(如移除倒角、圆角等细节)。 |
四、进阶技巧:参数化关联
1. 使用部件变量控制3D模型
应用场景:
同一端子排型号可能有不同孔数(如12位、24位),通过部件变量自动切换3D模型。
操作步骤:
在部件库中为端子排定义变量(如
#孔数=12
、#孔数=24
)。为每个变量关联对应的3D模型文件(如
PT-12.step
、PT-24.step
)。在原理图中插入端子排时,通过变量选择器动态切换3D模型。
2. 3D模型与PLC关联
高级应用:
将端子排的3D接线点与PLC的I/O点关联,生成包含物理位置的接线表。
配置方法:
在端子排属性中启用“3D接线信息”,绑定PLC的I/O地址。
导出接线表时选择“包含3D坐标”,生成类似以下格式的报告:
端子编号 原理图符号 3D孔位坐标 关联PLC地址 +X1-1 K1.1 (100, 200, 50) I0.0
五、总结与最佳实践
模型预处理:确保3D模型包含准确的孔位编号和安装固定孔,避免后续调整。
功能定义一致性:部件库中的功能定义必须与原理图符号完全匹配,否则关联会失败。
碰撞检测常态化:在布局阶段定期运行碰撞检测,避免后期返工。
标准化模板:将常用端子排的3D关联配置保存为模板,提升项目复用性。
通过以上步骤,可高效实现EPLAN中端子排与3D模型的关联,确保电气设计与机械安装的精准对应,为智能工厂的数字化交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