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加减速过程中产生振动和噪音的核心原因是转速变化率(加速度)与负载惯性不匹配,导致机械冲击或共振。通过优化加减速曲线、机械结构和控制参数,可有效抑制振动和噪音,具体方法如下:
加减速曲线决定了转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选择平滑的曲线能从源头减少冲击:
优先使用 S 型曲线(S-curve)
传统线性加减速(速度随时间匀速变化)在启动和结束瞬间加速度突变,易引发冲击。
S 型曲线通过 “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的过渡(启动段→匀速加速段→减速段),实现转速平滑过渡,尤其适合大惯量负载(如传送带、机床)。
实现方式:在变频器 / 伺服驱动器中设置 “加减速曲线类型” 为 S 型,调整 “曲线曲率”(部分设备可设前段 / 后段时间比例)。
合理设置加减速时间
时间过短:加速度过大,惯性冲击导致振动(如电机 “咯噔” 声、机械部件共振)。
时间过长:影响效率,但过度延长对减振无意义。
参考公式:加减速时间 ≥ 负载惯性矩 / 电机输出扭矩 × 转速变化量(需结合设备手册调试)。
实操:从较长时间(如 10 秒)开始,逐步缩短至无明显振动的最小值。
振动和噪音常因加减速过程中转速落入机械系统共振频率(如齿轮啮合频率、传送带固有频率)导致,需通过以下方式避开:
设置跳跃频率(回避频率)
增加机械阻尼
优化机械刚性
通过驱动器的控制参数优化,使电机输出扭矩与负载需求更匹配,减少动态失衡:
矢量控制模式(适用于变频器 / 伺服)
抑制振动参数(部分高端驱动器支持)
振动抑制滤波器:通过设置截止频率(如 100Hz),过滤掉共振频率段的扭矩波动(类似低通滤波)。
扭矩前馈控制:提前预判负载变化,在加减速时主动补偿扭矩,减少转速波动(适用于伺服系统,如机器人关节)。
PID 增益调整:降低速度环比例增益(P)可减少超调振动,增加积分时间(I)可抑制稳态波动(需结合实际响应速度调试)。
加减速时电机电流变化剧烈,可能产生电磁噪音(如高频啸叫),需从电源侧改善:
降低载波频率(适用于变频器)
加装滤波器
初步判断振动源:用手触摸电机、传动部件、机架,判断振动来自电机本身(电磁振动)还是机械传动(共振或冲击)。
优先尝试曲线优化:将加减速曲线改为 S 型,延长时间至振动明显减小。
检测共振频率:缓慢手动加减速,记录噪音 / 振动最大的转速点,设置跳跃频率避开。
参数细调:启用矢量控制和振动抑制功能,逐步调整 PID 增益和滤波器参数,边调边用噪音计或振动传感器监测效果。
核心逻辑是 “平滑过渡 + 避免共振 + 匹配负载”:通过 S 型曲线减少冲击,设置跳跃频率避开共振点,优化控制参数和机械结构,从电气和机械两方面双管齐下,可显著降低加减速过程中的振动和噪音。